我国的水电发展经历了艰苦奋斗建基业、改革开放谋发展、继往开来、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初期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水电装机容量仅36万千瓦,基础薄弱。通过学习苏联技术,水电建设者逐步掌握了关键技术,建成了新安江水电站和刘家峡水电站等重要工程。
技术突破:在这一阶段,我国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以及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
体制改革:实施“拨改贷”改革,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培育市场定价机制;推进公司制改革。
技术引进:以鲁布革、二滩等水电站建设为起点,引进外资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了水电建设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
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水电事业继续快速发展,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大幅增长。到2012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约2.4亿千瓦,成为世界水电第一大国。
重大工程:三峡工程于2003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
可持续发展: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水电工程在防洪、灌溉、航运、环保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技术创新:不断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水电站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
建议
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在水电开发中,应继续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水电站的效率和安全性。
注重环境保护:在水电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确保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能源结构:在继续发展水电的同时,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