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如对流、辐射、蒸发等,使人体表面温度下降,从而减轻发热症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
发烧时多喝水可以补充液体,加快排汗和排尿,促进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助于病情康复。建议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
适用于一般发热较低的患者。将浸湿冷水的毛巾拧成半干,敷在前额或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每3-5分钟更换一次,体温降至38℃以下则停止使用。
将冰块放入冰袋中,再加入适量水,外面包裹上一层毛巾,放置在患者的前额15分钟即可。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皮肤苍白、青紫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以免冻伤。
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水温为32-34℃较为适宜,每次擦拭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重点擦拭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擦拭后需擦干身体,穿好衣物,避免着凉。
用75%的酒精100毫升,加27℃-30℃温水等量,用毛巾从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到腋窝、腹股沟处。不宜擦心前区、腹部、足心部、后颈部,且3个月以下婴幼儿及麻疹患者不可用此法退热。
发热时婴儿忌用厚被包裹,幼儿忌穿衣过厚,高热时应松开包裹,解开领扣与裤带以利散热。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以免导致患儿着凉。
适用于温度在38度左右的发热,用温热水泡脚,有助于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使身体发汗达到物理降温作用。
保持室内温度适中,避免阳光直射,保持适度的通风,使病人可以待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有助于身体更好地散热。
适用于脑损伤、脑水肿的病人,可直接降低脑局部温度,减少脑细胞耗氧量,起到保护脑作用。
适用于温水擦浴和乙醇擦浴无效的病人,一般选用等渗盐水灌肠,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通过灌肠可达到全身降温的效果。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在使用物理降温方法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过度降温导致身体不适。如果发热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