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Attribution)是指 对行为、事件或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判断和解释的过程。归因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无论是在个体行为还是集体行为中都有其存在。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归因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行为,它不仅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进行某种行为,还能够预测可能的后果。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内在归因是基于个体的品质、能力、性格等因素进行解释,比如认为某个人失败是因为他个人能力不足。外在归因则是将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或情境因素,如运气、机遇、其他人的行为等。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归因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共变原则是指当某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如果另一个因素也伴随发生变化,那么这两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排除原则是指当存在多个可能的原因时,如果可以排除其中一个因素,那么剩下的因素就更有可能是导致结果的原因。
归因不仅影响个人的信仰、情绪、态度和行为,还在决策、解决问题或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他人的行为来归因,从而预测未来的结果,并据此制定计划或策略。
总之,归因是人类理解和解释周围环境的一种方式,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多种心理因素。它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人们的行为和情感体验都有重要的影响。